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恩典。


Sunday, November 30, 2008

2月29日 出院了

昨晚睡的不好,反胃、不舒服......

早上头晕,7点的时候吃了一点早餐。

9点多呕吐,因为刚吃了OBIMIN。这是补血的药,化疗后,红血球指数等都会掉下来,医生通常会给一些维他命丸让我们补补身体的。我没有吃医院给的维他命,而吃OBIMIN。这是我开刀前买的,当时因为红血素低,不宜开刀,需要先补补。

不断地咳嗽,胸口痛,也伤了喉咙。呕吐后,胃酸灼伤喉咙,更不舒服。一直觉得胃痛。

下午1点终于可以出院了。拆掉点滴,过后又拆了留置针,感觉轻松许多。

传卿因为工作不能马上来接我。这次住怕医院的我,心急要出院。收拾好东西后,我自己动手办出院手续(通常办出院手续很费时)。护士担心我不行,但是我觉得没问题。我慢慢的走到医院大厅还住院等费用,才发现,原来身体真是弱,不但走不稳,而且头晕、费力.......平时不到7分钟就能走到大厅,我想,我大约用了20多分钟吧!来回一趟,已经非常累了,没有办法去拿药。

办好手续后不久,传卿就来了。他帮我拿药,我在病床上等,也了一阵。扶我下到医院大厅后,传卿把开车过来。这时已经下午4点了。

传卿开车载我会家乡,淡边。回程时,他在麦当劳买汉堡包等食物。我的胃口不错,吃了一些。或许想到快回到家了,心情特别好吧!

5点多到家,金睿看到我们非常开心。后来听妈妈说,他每天都会到门口张望,而且只要有车子经过,他都会马上跑到门口看看。可想而知,他是多么地想念我们!

休息了一阵。晚餐后,约9点多才又开始呕吐。这次,胃非常痛。吃药后(化疗后必须吃的Dexamethasone 和防止吐的Metoclopramide),我就回房里睡了。

Saturday, November 29, 2008

2月28日 化疗的第三天

感谢神,昨晚睡了后,没有再呕吐了。

早上还是没有胃口吃东西。今天的早餐是粿条汤,勉强自己吃一点。结果,接下来,8点左右和九点左右都呕吐一轮。

整个人很不舒服,不能做什么,不能睡,不能走动(还在吊点滴,从26号到现在,还有一天),也没有办法看书,只好在床上发呆。终于在11点左右睡着了。

中午12点睡醒后,精神比早上好一些,胃口也好一点。吃了一点泰式米粉(化疗期间,胃口非常差,而且味觉不好,较喜欢浓一点的食物。但有时,味道重的食物也反胃)。一点左右传卿打包板面给我,我也吃了一些。传卿只来一阵子,因为今天的工作比较忙。

好孤单,因为前天一起化疗的Chin女士昨天已经出院了。今天,只有我一人(化疗期间,我们的免疫能力特别差,通常被分配睡在后面的床位)。

3点45分开始吊化疗药水。像前两天一样,先打两支止吐针。这一次,一开始吊药水后,我就咳的非常厉害,甚至导致胸口痛。

睡醒发呆......睡醒发呆......偶尔比较好的时候,心里默默祷告......慢慢挨到晚上时间......真希望时间过的快一些。

晚餐前又呕吐了一论。晚餐只能吃一点。

期望明天的来临,因为,可以不必吊点滴了!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传教士马礼逊(下)

在取得了合法居留中国的地位, 并且初步掌握中文后,马礼逊便努力欲实践他的传教使命。但是, 他发觉所能做到的传教工作是极其有限的。除去在华传教的非法性不谈,他面对著两个重要的困难。第一,他根本接触不到一般的平民大众。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雇 员,他只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到广州进行贸易,及在更有限的时间内进入广州城游览;能够往来的中国人都只能或是与他们交易的行商、或是少数受雇于洋商从事清 洁、苦力等工作的人。这些人成了他早期仅有的传教对象。第二,
向这些有限的人传福音,在安全的情况下寻觅福音的话题,也是极不容易的工作。故此, 马礼逊在华逗留了一段颇长的日子,从事圣经翻译和撰写福音单张等文字事工。这是此时期最安全和最可行的工作,也是马礼逊一生事业最大的成就。

马礼逊为了多 买一本书, 多学一些中文字, 节衣缩食, 甚至多付几倍的价钱亦在所不计。他孜孜不倦的研习中文, 终于给他带来了成果: “ 使徒行传” 、“路加福音” 先后译成中文, 还有“真道回答”、“英华文法入门”、“中文法程”、中国第一本“华英字典”等,他更热心于英国设立一东方语文学校,力主在牛津与剑桥大学内设立中文讲 座,又于马六甲设立了第一所英华书院,以培育中文人才。

为了印刷圣经、单张及书籍,马礼逊时刻面临清廷深严禁令的威胁;同时东印度公司因怕他这样做会违反禁令,影响中英贸易的进行,所以把他撤职了。但 最大的不幸,并不是闭关自守的清廷或东印度公司的百般阻拦,而是一群白蚁──原来他叫人刻成的书板,因怕被人发现而藏之于屋隅,被白蚁蛀了大半,这对马礼 逊来说无异是晴天霹雳。他心中所受的打击,真是无可言喻!

马礼逊拼尽了他生命的全部,终于在1834年息下了世上的劳苦,他的遗体埋葬在澳门。马礼逊虽然 死了,但是他的影响力却直透历史的层层帷幕。他自己曾说:“为完成这伟大的任务起见,我不怕长期工作,谢绝社交,持以耐心、毅力、镇静, 及不偏激的判断.....惟希望以正确的思想、恭敬的态度、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而期得免误传上帝之圣言。”

马礼逊的贡献
马礼逊的时代,中国能够听到福音的人不多,也没有教堂,更不敢有公然聚会。因此经过漫长的7年后,于1814 年才有第一位华人信徒蔡科(高) 受洗, 成为新教的初熟之果。马礼逊短促的一生,也只按立了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虽然如此,但马礼逊对华人教会的贡献非常大。他在封闭得如铜墙铁壁般的大清帝国, 孤军奋战20余载, 编撰华英字典、翻译圣经、创办英华学院,并笔耕中英文著述近40种。这是划时代的贡献,从此管道,神大能的话语直接透过中文《圣经》,让中国人认识了创造 宇宙的真神。此外,他编辑的华英字典和多种期刊、杂志,都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荟萃与交流。当马礼逊完成了翻译中文圣经及华英字典等工作后,他说 “……必须承认十年来我们是有进展,但确实很小……在我们经过的路程中,确实是有许多的障碍,但也当记得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希望,应当满心感谢上帝。”

结语
马礼逊当年孤身进入文化迥异、完全陌生的中国,面对极其艰难凶险的处境,同时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马礼逊没有逃避,而是专心倚靠神。 他的确是一位把基督福音带来中国的先锋,他的英雄故事不是写在沙尘滚滚的战场上,而是写在一块充满敌意、猜忌、与孤寂痛苦的土地上,以他生命的血泪播种, 以至于开花结实累累。

马礼逊临终前,劝慰围床哭泣的华人信徒说:“百年后当结实万倍。”果然。

(刊登于《南钟》2007年7-8月)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传教士马礼逊

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是谁?你听过他的名字吗?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他对华人教会有多重要?他有什么贡献?

身为华人教会新教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该认识马礼逊,因为他是第一位到中国的基督新教传教士!两百年前,因着他, 中国人开始接触新教。

1807年9月马礼逊到达广州,当时他25岁,未婚。在1807年的1月31日,他独自一人自英国启程。因英国商人不许他乘他们的船,他只好取道美国前往 中国。他在纽约转乘“三叉戟号”,并且申请手续。在办手续的时候,纽约船坞公司一名职员得知他将前往中国,便以轻视的口吻对他说“ 马礼
逊,你以为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过去5千年来对于偶像的崇拜吗?”那时,马礼逊回答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就是以这样的信念与信心抵达中国。

在英国的日子(1782-1807年)
1 7 8 2 年1 月5 日, 马礼逊于英国北部的小镇莫佩思(Morbeth)的一个贫雇农家里出世。他排行最小,有七个兄姐。后来, 他们全家搬到纽开斯尔(New Castle)谋生,以制鞋坯为业。他幼年的时候,日间帮助父亲工作,晚间用心求学。马礼逊幼年时虽然不是非常聪颖,但是他将勤补拙,苦心攻读。他有极强 的记忆力,12岁时就能背诵诗篇11 9篇(圣经最长的一篇),一字不差。

马礼逊的父亲是家乡长老会的长老,信仰虔诚,他受其影响甚深。然而,马礼逊少年时期几乎误陷歧途。约15 岁时,他痛改前非,认真过讨主喜悦的生活。1798年,马礼逊加入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后来,他读《宣道杂志》(The Evangelical Magazine)及《传教杂志》(The Missionary Magazine)时大受感动。1800年底,他慎重考虑献身为教会服务,因此作出较有系统的准备。1801年6月,他向黎德罗牧师(Adam Laidlaw)学习拉丁文,学费全是由微薄的工资储蓄而来,并且仍旧继续工作。那时,他已坚定心志:“我不知道结局如何, 只有上帝知道。如果上帝喜欢我在世上生
存的话, 等到有他所赐的机会, 我愿意为基督的福音服务。”

1 8 0 2 年11 月, 他正式向霍克斯顿学校( Hoxton Academy)申请入学。此学院是专为训练公理会牧师而设的。在学院的两年时期,他常到郊外村落传道, 同时越发受外国宣教区的要求所感动。1804年5月,他向伦敦传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申请成为外国传教士。申请批准后, 他到戈斯波特传教士学院(Gosport Missionary Academy)受训。

在他申请成为传教士前,他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提到:“父亲啊!我既然舍弃自己而成为主的仆人,我应当热诚从事于任何工作──甚至最危险的亦不畏惧。希望你能同意我的看法。我不怕什么,只怕违背主的心意。”

1807年1月8日,马礼逊在伦敦教堂被按立为牧师。同年1月20日,伦敦传教会专为马礼逊举行了欢送大会,在会上宣读了给马礼逊的《书面指示》和《告诫书》,他派往中国开辟新的传教区,作为英国
殖民主义者派赴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在中国的日子(1807-1834)
明、清两代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都想尽办法, 要寻找“中国的康斯坦丁大帝”。他们以为皇帝一旦信主, 下一道诏令,全国便归信。他们竭力地向皇帝康熙传福音,康熙也几乎信了。从他所写的《基督死》和《生命之宝》两首诗,反映他的确非常了解福音。但历史上最 讽刺的是:那断然下令禁止传教的,正是康熙!由于“礼仪之争”,教廷与清廷、天主教信仰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对抗,加上政治上、
司法上、军事上日益剧 烈的冲突,结果天主教的势力被撵出国门。自从康熙五十九年皇帝下令驱逐西洋教士离境开始,历雍正、乾隆、嘉庆等朝百多年,禁教法令均一再被重申提出。中国 政府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教,西洋传教士一律不得居留中国,国人若有相信基督教的,皆处死刑。

直至1807年马礼逊入华时, 情况仍是如此!那时中国只开放广州这一处让中国人和西方人可以自由贸易。除了极有限的朝贡形式的外交往来外,中外由海路来的通商,都只限于广州进行,并在 极多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贸易活动。除了一定日期,洋人可到广州城外的十三行交贸外,其余时间一律不准逗留中国的国境之内。他们唯一可以居留的地方是澳门。

当年马礼逊抵达澳门时,他首要的困难,是如何取得合法居留中国的身份,因为除了商人外,其他洋人皆被摒诸中国门外。当时, 中国与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各自都是以独占公司的形式:中国方面是十三行,英方则为东印度公司。为商业利益,东印度公司一向禁止传教士搭船前往中国,更不准留居,因为此时的中外 贸易关系已相当紧张,英国多番派人来华欲改善贸易情况都遭到拒绝;中国又往往以禁止通商为手段,惩罚那些不听命的外国商人,这对急欲求财的商人而言,实在 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华的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亦对马礼逊这位不速之客抱抗拒的态度。他们不希望马礼逊留在中国,恐怕他的存在会激怒中国政府,又再下令禁止 通商。

那在澳门的情况又如何呢?虽然马礼逊是可以居留澳门,但自明末开始,澳门已由葡萄牙管理使用。葡萄牙是天主教国家,天主教传教士一直在澳门工作。 自改教运动后,欧洲的天主教和新教国家,爆发了近一百年的宗教战争(实际上是政治的理由大于宗教上的),造成两派教会的互相仇恨,他们对这位新教的传教士 自然不会有好感。马礼逊在那儿遭受了当地天主教的排斥,因为他来华的传教行动被认为是带有抢夺地盘之意的行为。他在日记中写道:“上帝,消除我一切的恐 惧。”

马礼逊当时面对的困难,除了居留问题外,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也是重要的障碍。当时华人不能教洋人中文,一旦发现, 处以极刑。这不准洋人学习中文的禁令, 其实只会对传教士构成困难,因为绝大多数来华的外国商人并无学习中文的兴趣,他们也不打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长期居留。此外,中文是一种极其艰深的语言, 在全无工具书帮助的情况下,学习不易;且又触犯法律,危险性大。所以,只有传教士为了传福音,才有长期居留中国的打算,并且千方百计要掌握中文。

为了学习中文,马礼逊被迫付出很高的薪酬,聘请两位老师来指导他。这两人是冒生命的危险担任此职的。据马礼逊的传记记述,其中一位老师的身上常携 毒药,以便万一被官府捕获时,横竖一死,自杀倒可免去诸般酷刑。可见教授及学习中文的危险性。马礼逊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躲在密封的小房间里,利用微弱 的灯光奋力学习中文。由于老师们要求以身试法的薪酬过分高昂,不久马礼逊便无法支付,惟有辞退其中一位。

马礼逊面对陌生的文化、政治的障碍的处境下,其困难可想而知。他要如何合法地居留中国,并有效地展开传教活动, 是一个至为棘手的问题。当时马礼逊亦在日记中感叹“我可作什么?”在重重压
力和困难下,马礼逊在1809年加入东印度公司成为正式雇员,充当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工作以获得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在英国的同胞对他的受聘并不谅解,认为他已放弃了宣教的使命。在内外交迫下,他不但孤单痛苦的工作,更加上心灵熬炼。

1809年, 马礼逊迎娶玛丽·莫顿。本来在孤单的工作中,与玛丽·莫顿结婚可以令他稍有安慰,但依照清廷的定例,他的新婚妻子必须留在澳门,而马礼逊的公务亦使他一年 中有半年要留住广州。马夫人身体很弱,再加上夫妻长期分离,使她心情抑郁寡欢,更不幸的是在1812年时,他们的长子一生下来便夭折,这使他们的心情更加 痛苦,因而马夫人的身体越来越差,只好带着女儿返回英国。
怎知,一别六年,于1821年他们全家才再于澳门团聚。团聚使马礼逊欢喜不已,但因公务缠身,马礼逊不得不独自返回广州。不幸的,等待生产的马夫人忽然染上霍乱,死于澳门。

失去了妻子的马礼逊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独白:“我的心碎了, 我将失去地上所有的快乐。” 马礼逊因为丧妻而痛苦难言, 同时不得不把幼小儿女又送回英国。妻儿相继地去世使马礼逊顿然失去了
家 庭的支撑,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翌年,马礼逊的挚友和唯一的同工米怜(William Milne) 亦离世回到天家。( 马礼逊一到中国, 就开始呼吁西方教会派遣更多的传教士赴华。直到6年后,他才迎来这第二名传教士米怜。米怜因无法停留澳门,转赴马六甲传道)这一连串的打击,令马礼逊悲痛 莫名,他曾这样说“……我亲爱的玛丽既死,现在又加上了米怜……我并不埋怨……只是为了剩下我一人而深感寂寞,但上帝支持我的软弱……我希望将来我也死在 我工作的地方。” 他感情丰富,但这却增加了他的痛苦,以致他常不住的呼喊:“……我的勇气与耐心,差不多已消丧殆尽了……这是一处极孤寂的场所,我希望到自由和可以享乐的 地方……”他似乎已经软弱、灰心、甚至略带抱怨,然而终其一生他没有退缩,相反地,他继续勇往直前。(待续)

买书

吉隆坡苏丹街大众书局将搬迁,目前抛售许多书籍。这两天我都到那儿买书。我买了很多童书,有一本一零吉的,也有几零吉的!太便宜了!

孩子的图书馆又增加了许多图书,他肯定非常兴奋!虽然他只有3岁,可是超爱书哦!有人舍得买玩具,我呢,则舍得买童书。书,肯定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08

2月27日 化疗的第二天

昨晚到凌晨12点仍睡不着。不习惯成人纸尿片,完全没有办法躺着小解,所以索性不要穿纸尿片了。

半夜2点左右,刚好要换生理盐水,护士暂停输液的“机器”以便更换盐水,我也因此得以到厕所小解。回来时,胃很不舒服,反胃。结果呕吐,除了晚餐的面条,还有黄色的“苦水”。

一大早,约7点的时候我又呕吐,很辛苦,全是黄胆水。完全没有胃口吃早餐。

医生来的时候,得知我的情形,吩咐护士给我止吐药。过后,我吃了三小片的饼干。但是,10点多的时候,我又开始呕吐。这时,大学的同学碧莉来看我,并为我按摩背后。她的出现和按摩,让我安心,同时也舒服多了。神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在我认为将走不过去的时候,派天使来帮助我。

午餐的时候,胃虽然还是有风,但我还是吃了半块马铃薯以及一小块鸡肉。为自己能吃,感谢神。吃过后,教会的姐妹晓芬带了杂菜饭、点心来看我。接着传卿也到了,他带来筱萍煮的粥。和他们闲聊让我暂时忘记了身体的不适(基本上他们带来的食物我只吃一点点而已,因为没有胃口)。同时,他们也安慰邻床的Chin女士。她没有我经历的反胃、头晕和呕吐的现象,只是非常爱睡。因此,我们鼓励她多休息,不要太担心。她也是卵巢癌,是第一期。只是她的和我的卵巢癌是不同种类的。

今天4点才要开始输入化疗的药水。当准备输液的时候,发现留置针附近已经肿了,需要拔管,另外装置留置针。我对医生装置留置针相当恐惧,不只是因为很痛,而且常常都不能一次性穿刺成功。在HUKM,都是刚毕业的医生帮我们装置。他们那不是很熟练的穿刺及置管操作,会因为技巧掌握不好,导致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这会让我们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有的装置成功,但因为装置不好,不能耐久。上次动手术前后,已经装置、更换好多次了。这次虽然不是用最粗的那种,但是也很痛。

开始化疗后不久,约4点半,我又开始呕吐了。相隔一小时,我又呕吐。这次比较辛苦,因为全是黄胆水了。

结果7点晚餐时,我完全没有胃口吃。晚上8点,碧莉来看我,传卿也就回家休息了。这时,我也强迫自己吃一些东西(只吃了一点的饼干)。一吃又呕吐,连续吐了几次。休息一会儿,9点半又开始呕吐了,全是水。真的是越来越辛苦了。终于了解为什么说癌症像经历一场“生死战”!

皂荚树(zào jiá)

在出埃及记的25-38章中,多次提到皂荚树,如用皂荚木作柜、桌子、杠、帐幕的坚板、闩、坛等等。皂荚木到底是什么木呢?

原来,那里亚拉伯沙漠里唯一一种大小刚好可以用来作木材的树木,是生长在温带的含羞草科乔木或灌木。它是金合欢属植物,和合本译为“皂荚木”。这种植物可以在非常干旱的地上生长得茂盛。当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漂流40年的时候,这“皂荚树”显然是最大和最常见的一
种树,尤其是在西乃山上。

这种树可生长到2 5 尺高(约二三层楼的高度),树枝卷曲,花是黄色的,树形亭立如伞。这树的木纹细密,木重而且坚硬,适合制作柜橱。

(参考资料: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刊登于《南钟》2008年1-2月)

Tuesday, November 25, 2008

蓖麻(bì má)

约拿书第四章提到蓖麻。这蓖麻曾供约拿遮荫,后来却被“虫子”咬而枯死了。

到底蓖麻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

蓖麻是一种体积颇大的植物,人们爱种蓖麻作装饰,并从其种子提炼蓖麻油。

蓖麻是幼嫩的灌木,可生长约3到12尺(约是小朋友的高度到单层排屋的高度)或更高。它的叶子相当大,形状像伸出来的手。蓖麻生在比较荒芜的地方。

在炎热的天气里,蓖麻就好像一棵树,长有浓密的伞形叶子供人遮荫,而且它的生长速度非常快速。

蓖麻的种子有毒,不可以吃。犹太人用其种子榨出来的油作宗教礼仪中的用途。

(参考资料: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刊登于《南钟》2008年1-2月)

2月26日 化疗开始了

昨晚还睡的不错,虽然半夜还是醒来一阵。

天还未亮,约5点多钟,护士就来量血压。过后就睡不着了。7点多吃早餐,吃不多,胃有风。心情有些紧张,因为我以为待会儿要开始化疗了。

10点多了,还没有任何动静。Chin女士的女儿带来一些面包,我吃了一些。

12点半吃午餐,胃已经更不舒服了,很多风。但是我强迫自己吃一些,免得开始化疗后更没有胃口。午餐是,终于见到Nora了,她是负责为我做化疗的护士。她说下午2点才开始化疗。

下午1点多,护士开始帮我进行静脉点滴输液,先输入已加入钙镁合剂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这瓶生理盐水要持续进行3天,每6小时换一瓶。这也意味从现在开始,接下来的72小时我都得呆在床范围的这小小的地方。大小解都得请护士帮忙拿便桶来。失去活动空间,这对四肢健全的我,会是怎样的“苦刑”啊!

一小时后,护士帮我打Zofran和Dexamethasone。这是化疗病患在化疗前通常都会注射的止吐针。

一小时后,3点多钟,护士先静脉注射化疗的药Bleomycin。接着,就进行静脉点滴输液化疗药物Etoposide。就在点滴输液时,我已经开始觉得头晕,也闻到很重的药味。

下午4点多,传卿工作后来陪我,同时教会的Uncle Teh和Aunt Bee Har也来了。他们陪我谈话。这时开始点滴输液化疗药物Cisplatin。这时,没有那么晕,感觉好一些。5点多钟,今天要进行的化疗药物,终于输完了。

6点半吃晚餐。今天医院给意大利面。胃口还可以。但是晚上8点开始晕、反胃和吐。我还可以接受,不是太严重。呼,还好。传卿帮我处理了呕吐的污秽物后,回家休息。谢谢他在我第一次做化疗时陪我。

晚上10点多,打算休息了。我请护士拿水来给我刷牙。过后用“包大人”成人纸尿片,免得半夜要小解时仍要麻烦护士。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2月25日 第一次进院化疗

今天凌晨12点才睡。之前哭了,一人躲在房间,窝在被单里。因觉得很孤单。或许是化疗前的情绪问题吧!于是拨了电话给晓萍,她给了我很大的安慰。谢谢神在我身边预备了许多人在不同方面支持我。(对化疗病患来说,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

早上5点起床,其实已经醒来一阵了。这些天都是如此,半夜会醒来,而且有时很久都不能入睡......可能太少活动的关系。

5点40分,爸爸载我去HUKM。妈妈和金睿也一起来。

7点05分到达医院。太早,和爸爸去吃早点。妈妈在车上陪正在甜睡的金睿。

7点45分办进院手续。金睿不肯回家,要和我一起在医院。爸妈只好软硬兼施,把他带回家乡,淡边。

11点再做一次肝的扫描。之前在CT scan看到肝有黑影。但是这次扫描看不到东西,医生说主要是那个部位刚好在盲点。

12点半吃午餐,胃口很好。吃完午餐,睡了一会儿。

2点半做肺功能测试。这是因为我做的化疗药物,副作用之一是,可能伤到肺。因此肺功能强壮才行。我没问题。

4点抽血。主要是看我们的红血球、白血球等的状况。一切适合,才可以进行化疗。传卿带一些住院的日用品来。

5点Prof. Paul来看我,和我谈了一阵,并给我一些鼓励。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好医生,是一位基督徒医生。感谢神,让我在这里遇到的两位主治医生都是基督徒(另一个是为我动手术的Prof. Tan)。

6点晚餐。医院的晚餐不合我的胃口,所以吃不多。

7点和邻床的Chin女士聊天。她也是明天第一次做化疗。她很茫然,我告诉她一些我从网上得到的知识,并且尝试安慰她。过后打算休息,但是睡不着,精神似乎很好。这几天都不容易入睡。拿了本书来看看。

11点多抽血后,开始有睡意了。

心情基本上还不错。

开心的金睿

上星期到Selese Hill住了一天。金睿一看到儿童游乐场就乐开怀。看他荡秋千多开心。

Sunday, November 23, 2008

小红豆托儿所中秋节庆祝

表演后开心地玩。
3-4岁的小朋友朗诵唐诗

金睿第一次自己一人在台上表演

还是生气了!

昨天可以说是身心灵都非常累的一天。

早上在家上班,中午到教会开会。这一切都还好,只是身体累些。其实,这整个星期,身体都处在“累”的状态中。开会后,6点多钟,离要去观赏的舞蹈演出还有点时间。心想,还好,可以休息一下。

到金睿姑姑家接金睿时,金睿还在睡,因此拨电给传卿,请他出来的时候来载我们,好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怎知道,他竟然发了很大的脾气,说,不去了。没有人知道传卿什么时候会发脾气,他的脾气总是要来就来.......一头雾水的我,能做什么呢?给他这样发脾气,心情也随着沉了下去!心里也疼惜那3张舞蹈演出的票。这可是来自美国的舞蹈团呢!

金睿醒来后,因睡之前玩耍时跌倒,后脑勺起来个“大泡泡”,心情特别差。结果和姑姑一家、婆婆及小姑姑出去吃饭时,不断耍脾气......

晚餐后回家,金睿在车上继续耍脾气,为着不能去观赏舞蹈、为着绑安全带......回到家,还是一样,为着门的锁头已经开了(传卿没用锁头锁门),大发脾气(不久前,他的身高刚好能够开锁,所以有机会他都会要求让他开)。进入屋里的他,把门锁上,不给我进。后来,正在生气的他终于开门了,却是大力的把门推向我。结果,没料到他会如此反应的我,前额给门大力的撞了一下!非常痛!

这回我再也按耐不住,生气了,火山爆发了。为了不让事情更糟,我马上将门锁上,让孩子和他爸爸留在家,自个儿开车出去“消气”!

要不生气,有时真的不容易。这次,我还是让生气胜利了!

心平气和后,回到家,抱抱孩子,彼此讲和......但是连接的这几场脾气下来,这一天,我真是太“累”了!入睡前,静下来时,发现心还很不舒服,仍隐隐作痛呢!

诗篇说的好:“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诗37:8)

不但如此,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身体受损。

仆人的服事

我们在教会中常常听到服事,有服事神、服事人、彼此服事等。圣经提到服事时,希腊字是 “douleia (to serve,be a slave)”, 意思是“仆人的服事”。针对“仆人的服事”这题目,我走访了两位牧师。在访谈中,听见了他们的挣扎、挑战、感恩、喜乐……

服事的态度
梳邦再也堂主理梅福龙牧师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神的仆人。基督徒称耶稣基督为“主”,自己当然就是“仆人”。既是神的仆人,就应该活出仆人的生命,一个随时准备服事神、服事人,且态度谦卑的生命。他说,服事是自然的流露,是从心里发出,不求回报,且是满怀欢喜的。我们都是“walking Bible(走动的圣经)”,要活出主的爱,真心地服事神、服事人。梅牧师还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在一个大家庭里,因此要彼此服事。“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4:10)

淡边堂主理詹廷波牧师说,身为基督徒,同时又是一位牧者,据他观察,很多时候,牧者都以“神的仆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视“神的仆人”这个名称为荣誉徽章。可是,有的时候,牧者只是喜欢别人视他们为仆人,却不愿意他人待他们为仆人(We like to be seen as a servant, but not to be treated like a servant)。这是何等的矛盾!因此他说,身为神的仆人,正确的服事态度非常重要。当我们见主面的时候,主会否对我们说,你是个忠心的仆人呢?他说,身为仆人,没有什么工作是不能做的。

梅牧师也说“Nothing is too low to do(没有低贱到不能做的事)”。

詹牧师补充说:“重要的是神怎样看我们而不是人怎样看;重要的是神怎么说而不是人怎么说!”詹牧师提醒说:“高高在上的服事态度是不健康的。”他说,虽然身为牧者有责任领导教会,因此,以仆人的身份领导似乎不可能;但是,他认为,牧者是可以同时是仆人也是领导者的,重要的是如何在两个身份之间取得平衡。主耶稣不是教导说:“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7-28)?“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是谁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么?然而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路22:26-27)

服事的难处和挑战
梅牧师从1997年开始全时间服事。对他来说,服事中最大的挑战是处理人际关系。他发现,受英文教育的他在华人教会服事时,因思考方式和处事方法不同,有时候可能会产生误会,不被谅解,如:讲话太直率,结果,可能让听的人不舒服,甚至会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在访谈中,梅牧师略略谈到了他早期刚出来当传道时,因压力而患上了轻微的忧郁症。在修养服药的几个月中,借着自己母会的牧师和弟兄姐妹的关心、代祷、支持,他走出了忧郁症,且有能力和勇气继续全时间服事。

他说,在这9年的时间里,服事的过程中有起有落。人嘛,总有情绪,有时候也会感到失落。低潮时,他会向神大声抱怨。但是,神似乎安静不理会,似乎不在身边,留下自己一人孤军作战,把他独自
撇在那个处境中。当那个时候,他会泄气地向神说:“我不理了,你自己处理吧!”然而,就在这灰心丧志的时候,神教导他忍耐等候以及交托的功课。他说,“当我不再烦恼,让时间、让神引导时,时候一到,事情竟顺利完成了。”

在面临难处和挑战时,梅牧师认为,整个教会同心合一,秉着团队的精神事奉是很重要的。他说,很感谢神放许多有智慧和爱心的教会领袖在他身边帮助他,和他一同分担问题和困难,同时也听他倾诉他的恐惧。“他们了解我的软弱,我能够和他们分享,而且和他们以团队的精神一起同工。教会的领袖给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梅牧师很感恩地说。“有时,他们好像是我的牧者。”他举例说,如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时,教会领袖常常让他从不同角度看事情。他们给他忠告,让他因此能更了解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的想法,晓得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解释,弟兄姐妹对他的误会得以化解。他说:“教会是个大家庭,爱和体谅很重要。而且,整个教会在背后为我祷告,使我面对挑战时更有信心!”
经过这几年的服事,梅牧师深深体会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和教会一同背负是很重要的。他希望教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团队精神,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教会领袖和弟兄姐妹,都能和牧者同背负!

詹牧师对困难和挑战谈得不多。据他观察,有人认为大教会、大事工才有挑战,小教会就不会有挑战!他不认同这说法。他说,每件事工、每间教会都有不同的东西要面对,所以,整个事奉就是挑
战。对他来说,事工不分大小,教会不管大小,重要的是忠心地服事,完成主的呼召和他所托付的使命。因此,容易或困难都不重要,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清楚你的呼召吗?因为詹牧师清楚主对他的呼召, 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困难的处境,对他来说却似乎不是个问题。举个例子,他曾分享说,刚出来做传道的时候,他被年会派到一间很小很小的教会。那教会没有能力给他月薪。当时,他虽然没有钱,但是,他却不觉得是个问题,因为他相信神的供应。“真的很奇妙,有一个很久没有联络的朋友,我从来没有和他提起我在哪里服事,但是当时在泰国的这个朋友总是每个月都寄来支票。三个月后教会付我月薪,我就再也没有收到他的支票了。”

同样来自英文教育背景的詹牧师也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他说,他是很直率的人,不喜欢的时候,就会表现不高兴。他说,“当听到别人对我人身攻击的时候,首先,我会气得跳起来。然后,我会想,要怎样跟他处理。接着,我会找他跟他面质,看看是不是有误会,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解释,并想想办法要如何解决问题。”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有误会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当大家的心态对
了,事情就容易解决。至于在服事的事工上有不同想法,他说,他是能够接受的。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意见较好,他会用适合的方法来说服对方,使对方和自己同工。

如何推动会友起来服事
梅牧师和詹牧师都认为服侍式的领导和以身作则很重要,是推动会友起来服事的关键所在。詹牧师说,服事时要开开心心,像是给主做的一样。比方说驾驶福音车。他说,“若会友不坐前面,我也不会介意。当我是‘Ahmad(司机)’也没关系。”

梅牧师说, 就让服事从我们开始。他举例说,“每次崇拜后,我都会留下来洗厕所,因为我不喜欢教会有股味道。每一次,我都满怀喜乐的洗。洗呀洗,有一次,有一位姐妹看见了,就走前来问我,‘我可不可以帮忙?’我说,‘好呀!’。那次以后,这位姐妹每次都自动留下来洗厕所。很高兴那姐妹和我一样,把教会当成自己的家。”当我们把教会当成自己的家,自动自发去事奉时,梅牧师认为,自然能影响弟兄姐妹也当教会是自己的家。

詹牧师认为,鼓励和给予弟兄姐妹信心也很重要;还有,要发掘他们的恩赐和潜能。最后,他认为要成为会友的朋友,而不只是当他们的牧者而已。成为他们的朋友,彼此间没有距离,较容易用生命的影响力影响他们。

梅牧师则提到通过祷告、教导和鼓励,使弟兄姐妹参与服事。然而,他说,牧者也要了解人的有限。他发觉很多时候,弟兄姐妹也有他们自己的挣扎,因此不要强求他们服事。他相信每个人都想把
最好的献给神。

结语
分别访问了两位牧师后发现,他们服事得非常喜乐。就像圣经说的那样,“我感谢那给我力量的,我们主基督耶稣,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提前1 : 1 2)在访谈中可以不断的听到梅牧师说,看见弟兄姐妹在爱中成长,看见教会增长,看到领袖的同心和爱心,看见教会像个大家庭,看见每个人都彼此相爱和同心爱神,心里就充满感恩和喜乐。詹牧师则提到会友的爱戴,让他服事时充满喜乐。

史怀哲说: “ 世上真正快乐的人,是那些学会服事的人。”让我们都起来服事,做个喜乐、忠心的仆人,到那一天见主面时,配得主称为好孩子!

(刊登于《南钟》2005年9-10月)

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山羊和绵羊

马太福音25章31-33节说:“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为什么牧人要分别绵羊和山羊呢?

原来圣经时代山羊和绵羊是混合牧放的,但各有头羊领群。耶稣在上述经文所描写的最后审判情景,显然就是借这混牧的羊群为喻。

既然混合牧放,为什么又要分别出来呢?这是有原因的。

通常,牧人在晚上的时候把绵羊和山羊分开。绵羊厚厚的毛可以御寒,因此可以在外露宿,但是山羊晚间却需要取暖。这就是为什么牧人必须分别绵羊和山羊,以便给予适当的处置。

马 太福音25章34-46节接着说:“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 你们给我喝……’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这些人要往 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这里耶稣将蒙天父赐福的义人比作绵羊,而被咒诅的人比作山羊,而且这些人是要往永刑里去的。为什么耶稣会这样比喻他们呢?

这 就要从绵羊和山羊的本性来看。绵羊本性较温纯驯良,而山羊本性较刚烈。另外,山羊也比绵羊胆大,较好冒险,贪玩,爱攀爬危险的地方,也比较任性和难控制。 除此之外,从羊的颜色来看,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大部分绵羊是白色的,而山羊大部分却是黑色的。也许就是这些因素使耶稣将义人比作绵羊,被咒诅的比作山羊吧!

(刊登于《南钟》2006年11-12月)

Friday, November 21, 2008

人造的和神造的

午餐的时候看了陈昭妃博士的电视访问。她鼓励我们多吃自然界的食物,而不是靠药丸来增加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她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维他命C的一个药丸,我称它为人造的;一个橘子,我称它为神造的,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他的智慧远远要比我们科学家目前所理解的要高出许多”。

这让我想起神回应约伯的话。翻看了约伯记38-41章,这再次提醒我,人的无知和无能。当我们自以为有很聪明,想要骄傲的时候,看看神所创造的大自然吧!谨记!谨记!我再次对自己说。

塞车

昨天,放工前后的时段,下了一场大雨。回家时,非常塞车。在其中一段塞车加上淹水的路上,只好慢慢地向前开。在等待前面的车子涉水而过时,我意外地发现有几个交通警察正在通沟渠!就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心中非常感激交通警察。

工作不分贵贱,重要的是尽忠职守,有时再加上“多走一里路”的精神,就能让他人非常佩服和感激了!

同样是在塞车,也看见丑陋的一面。正当许许多多的车主在耐心地排长龙时,有许多自私的车主从左边紧急车道割过去走到前头插队.......幼稚园的时候老师就教导说要遵守秩序,不可插队,可是人长大后常常将幼稚园里教导的重要观念给忽略了!我也要谨记,免得让3岁的孩子提醒自己,那就很糗了!

Thursday, November 20, 2008

挹注

刚在审稿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新词:“挹(音:异)注”,意思是:比喻取有余以补不足。

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舀”:挹水而注之;另一个是“牵引;拉”:奖挹。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生气

今天听了一个网上的健康讲座。主讲人说,“生气,是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确,生气对我们的身体是不好的,虽然知道这个事实,但是我还是会常常生气,尤其手术后,更觉得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因此,今天这讲座再次提醒我,不要再生气了,因为,我没有理由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啊!

雨果说:“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我要学习以阔大的胸怀对人对事,希望有一天,我的胸怀能够比天空更宽阔!

守正道,抗异端——访李明安讲师

李明安讲师担任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全职讲师已有1 5年的时间。这些年来,他教授教会历史、认识异端、系统神学等课程。由于他信主后不久遇到耶和华见证人的教徒向他传“福音”,且“不屈不挠”、“死缠烂打”要他离开教会转而加入他们的王国厅(Kingdom Hall)。然而,神的保守及属灵长辈的帮助使他没有被耶和华见证人“拉”走。因为这样,他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时,对极端及异端邪说的课题多了一份负担和兴趣。经过多年收集资料和研究,李讲师编写了《谨防极端、抵挡异端》这本书,且在短短三个月内,
印刷了第三版。

要出版有关极端和异端课题的书,并不容易。李讲师说,这不但要有智慧,也要有勇气。他挣扎过,也尝试逃避,然而神的带领、安排和提醒,以及他常鼓励学生看重文字事奉,加上他看见教会历史中许多历史伟人都借着文字被神大大使用,因此,出版此书是“以身作则”的行动。

异端的定义及表现(特征)
李明安讲师说,异端的形成通常不会从正统马上走到异端,而是对于正统教会某些教义或制度不满,逐渐产生偏激观点而演变成极端,后又因为要标新立异,逐渐由极端演变为异端,甚至有时会偏向邪说。

李讲师说, 他喜爱卓明焕教授给予异端的定义:“异端乃是指任何个人或团体,宣称在基督耶稣里却否认或反对教会所共认的使徒信经。”。李讲师列出了使徒信经正统信仰的四大神学基础:上帝论,清楚表明三位一体的信仰;基督论,宣告主降世、代死、复活、升天和再来;教会论,表明愿接纳所有奉主名聚会而遵守圣经基要信仰的教会或圣经为主内肢体;救恩论,宣认借着相信基督耶稣为救主而得着的救恩。

至于辨别异端之特征,李讲师说,一般上异端有六大特征:
1.拥有圣经以外的权威来源
2.拒绝相信三位一体的真理
3.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救赎与复活
4.认为人可借着善功和顺从教派而称义得救
5.自称在末世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与地位
6.相信自己是唯一的真教会

本地常见异端
对于本地常见的异端, 李明安讲师说,一般信徒最常接触到的是耶和华见证人(The Jehovah’s Witnesses);另外有源自韩国的统一教;早期则有新约教会,由香港明星江端仪于1963年创立。在东马较活跃的摩门教也是现在信徒可能接触到的异端。近期才出现的极端或异端则有从
韩国开始的晨星教会;表面看起来与正统教会大致相同的中央基督教会以及同样源自韩国的马可楼运动。

至于真耶稣教会则被李讲师列入极端与异端之间,而安息日会则渐渐被一些正统教会所接受。
面对蛊惑人心的异端, 教会要如何回应呢?李讲师说,教会必须加强圣经课程,教导信徒有关正统信仰以及对异端的认识。他说,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他说,教会要从正反面来回应。从正面角度回应包括提醒信徒要赶快传福音,要比异端更快接触未信者。另外,也要注重门徒训练。还有,要加强文字工作,因为文字工作能有更广泛、更久远的影响。从反面的角度回应包括,教会要谨慎异端,并在讲坛、讲座、团契当中教导信徒甚至未信者分辨异端。李讲师提醒
说:“记得,预防胜于治疗。”

面对异端, 李讲师还提醒, 不要一开始就对他们“反感”,而是要对他们有负担,为他们祷告。“神爱我们,也爱他们!”李讲师如此说。

结语
访问将结束时, 要求李讲师谈谈出书后的感受,他说:“各教会、同工及弟兄姐妹的鼓励和激励让我很感恩,也很安慰。”最后,他提醒信徒,“基要与绝对真理,必须一致;非基要与非绝对真理,可有分别;而一切事上,以爱相待”。

(刊登于《南钟》2005年11-12月)

和里衣外衣

马太福音5章40节说:“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到底里衣和外衣是怎样的呢?

里衣,是一件贴身穿着的衬衫,是用羊毛、麻或者近代是用棉布制成的。最简单的式样是无袖,长及膝部,有时候长到脚踝。富裕的人穿着有袖,长及足踝的一种。男女都穿它,只是所穿的式样和款式有些不同。

在低阶层的人中间,里衣常是他们暖天里所穿的惟一衣服。高阶层的人可能在屋里只穿着里衣,但在外面,或是要见客的时候,不会只穿里衣而不加外衣的。圣经里的赤身、露身,有的时候指的是只穿着里衣,如:以赛亚书20章2-4节、弥加书1章8节、马可福音1616章51节、哥林多前书4章1111节等。

外衣一般上则是由一块方形的布料做成,用绵羊毛或山羊毛,有的是用棉花制成。人们用外衣来遮蔽风雨,也作为晚上的一条毯子。

看见一个人穿着他的厚外衣,在热天里走,算是普通的景象。其实,不穿外衣对一个希伯来人来说,算是衣冠不整的。还有,由于外衣的质料紧密,可以用来装不同的东西在里面,人们常用外衣的下半截装谷物或水果,如路得可以在她的外衣里倒入六簸箕大麦(得3:15)!

关于外衣,摩西的律法有这样一个的命令:“你即或拿邻舍的衣服作当头,必在日落以先归还他。因他只有这一件当盖头,是他盖身的衣服,若是没有,他拿什么睡觉呢。他哀求我,我就应允他,因为我是有恩惠的。”(出22:26-27)

摩西这样命令他们,是因为穷人晚上睡觉时,用席子、地毯或褥垫来躺在上头,但是主人并不供应任何的盖被。每个人自备己需,这包括了他的外套。因为外套织的紧密,如果他睡在户外的话,会很温暖。

外衣既是一个人晚上的盖头,所以律法不准任何人拿这个作当抵押品,因为这会剥夺了一个人睡眠时保暖的财产。即或拿了这样的外衣,也必须在日落时归还。

耶稣说:“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太5:40)是因为,犹太的法庭不会裁定外衣作为判决,但是可以裁定一件里衣。在这样的情形下,耶稣借着让“外衣也由他拿去”来讲解人要对自己的个人权力和财产有极其宽宏无私的态度,甘心乐意放弃自己的权利。

参考资料:《证主圣经百科全书》(香港:证主,2001);韦捷:《圣地风俗习惯》(香港:天道,2001)。

(刊登于《南钟》2006年9-10月)

有什么不同?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和我的朋友有什么不同?身为基督徒,我的生命有没有让我的朋友也想成为基督徒?

彼得前书2章5节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彼得前书1章14 -15 节又说,“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由此可见,要在世人中分别自己是属神的孩子,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活出圣洁的生活。

德兰修女说:“我们能否在圣洁中长进,得视乎神和我们自己——神的恩典和我们渴想圣洁的意志。”只有神能使人圣洁,而且,圣洁是从心发出的!我们千万不要像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耶稣这样责备他们:“你们这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太23:27)所以,我们应该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上帝的恩。”(希12:14-15a)

身为基督徒,我们有什么不同?不同在于我们追求圣洁,并活出圣洁的生活!

从圣经看教会管理——访何汉寅牧师

时代不断变迁,越来越多教会将企业管理概念引进教会,并且有效地带动教会的发展。到底圣经如何看教会管理呢?

美佳堂主理牧师何汉寅博士认为教会是有管理的,圣经也谈管理,包括事工和人事管理。他引用以弗所书4章11-16节来谈教会管理;虽然保罗在这段经文讲述五大恩赐,但从管理学来看,这段经文也有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是“成全”信徒;管理得有果效便是“各尽其职”;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基督的身体”;管理本质是“服务”。因此,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为服务而管理。何牧师特别强调教会管理的意义所在是服务!

何牧师认为,教会管理要以团队模式来进行。团队服事不但可以成全信徒,也可以让每一个信徒都参与其中。为了让工作更有效地完成,信徒要各尽其职,借此建立基督的身体。

圣灵VS组织
教会既是基督的身体,又是圣灵同在的地方,是否应该有组织管理呢?圣灵和组织会否有冲突呢?

何牧师认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同时也是信徒的群体,形成属灵的团契,但却是以组织型态存在。他举家庭为例。家是有爱的地方,但家也要有家规才能运作得好。同样的,教会必须要有管理,以面对冲突、人事问题以及优先次序等状况,好让信徒能各有所从。教会要有组织,也要有领导,更不忘其伸缩性和适应性。组织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服侍,教会最终还是以属灵为导向。何牧师相信有些问题是没办法用人的力量去解决的,必须带到神面前。他提醒说,教会是属灵的团契,信望爱才是信仰的动力,如果单单强调规则,教会很容易掉入律法主义的陷阱中!
何牧师说,我们可以看到教会是以组织形态存在,因此,教会管理是透过策划、组织、领导和评估来实践。这四方面是由牧者、执事会及事工团队一同商讨进行的。

应用
以上所提的这些概念,如何实行出来呢?何牧师举了两个圣经的例子:二百万以色列民在旷野行走(出18章)以及三千人归主的初期教会(徒6章),两者都涉及领导和管理,缺一不可。
当年摩西疲于处理以色列民的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而没办法处理更重要的事,于是听从岳父叶忒罗的献议,设立五十夫长、百夫长及千夫长来帮助处理;初期教会使徒们同样面对相似的问题,于是选出七个执事来帮助处理饭食等问题,好让使徒们能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6:4)。这两个例子提醒我们,牧者的优先任务不是管理“饭菜”而是传道和祷告。许多牧者因处理人事问题而筋疲力尽,很多时候是没有分配好牧养的优先次序,因此,很容易耗尽(burn-out)。第二,这两个例子提醒我们要将责任分派给适合的人选,好让牧者能花更多的时间传道和祷告。何牧师在牧会的经验中看到执事和组长是可以帮助牧者很多。牧者应让信徒有机会“各尽其职”。第三,这两个例子提醒我们要把信徒组织起来,以应付及时的需要。

结论
教会行政管理是:第一,有问题产生,就去面对;第二,要找出解决方法;第三,得出结果,评估结果,这结果可以是有果效的或无果效的。经过累积经验后,就可以成为以后管理的模式。虽然累积了的经验可以成为组织上的参考点,可以成为领导的模式,可以处理教会的问题;但是,何牧师强调,组织有一个重点,那就是灵活性。组织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修正,就好像保罗在后来设立监督、长老、执事等来管理教会。我们需要随着时代的改变,不断修正更新教会的组织。因此,何牧师认为我们卫理公会每四年修改法规,是很健康的作法!

其实,我们三位一体的神也是有“组织”的,是很好的团队:圣父计划救恩,圣子成就救恩,圣灵实行救恩。何牧师认为,讲组织时,也要讲团队。麦约翰(JohnMaxwell)讲的教会行政管理,其重点就在于团队服事。

(刊登于《南钟》2006年9-10月)

从圣经看教会——访郭汉成牧师(马来西亚神学院院长)

教会的定义
圣经形容教会时,用了好些的象征如基督的新妇、羊群、基督的身体等。马来西亚神学院院长郭汉成牧师认为,我们也可以从三位一体论的概念来为教会下定义,即是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体、圣灵的团契。所谓上帝的子民,因我们都是上帝所救赎的,归属他的;所谓基督的身体,表示我们与基督的生命有联合,并且服从基督;所谓圣灵的团契则是我们被圣灵洗净,在圣灵里生活。

教会的特点
早期教会根据圣经的基础所订下的尼西亚信经,可以让我们看见教会的四大特点:单一(合一)、圣洁、大公及使徒。所谓单一,既有共同性的,同时强调大公,而不是不同的教会,不是外邦人教会或犹太人教会;所谓圣洁则是指圣洁的群体,是分别为圣的;所谓大公则是指教会是普世性的,也强调包容性;所谓使徒是表示教会是根据使徒的教导和使徒传统,是属第一世纪时留传下来的基督的信仰。那些不附合此正统信仰之教导或异端都不可能被纳入正统教会里。

教会的功能
使徒行传2章4141-47节描述了教会五大功能,即是传福音、敬拜、门训、团契和社会关怀。在这五大的功能里,今天马来西亚的卫理公会在发展门训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弱的。其实我们有很好的门训资料,即方既志牧师不断推动的《门徒》。这门训可以让信徒得到很好的栽培。当大部份会友都得到有素质的栽培,我们的教会就有希望!

教会生活
我们看早期教会信徒,聚在一处,凡物公用。今天,我们卫理宗信徒是否也应该凡物公用呢?郭牧师说,这段经文其实属于描述性,而不是规范性。若从历史背景来了解,这段经文要带出来的信息是社会关怀。当时,许多人因相信基督后,财产被充公;有的被家人赶了出来;有些则是从外地来,因要更认识福音而留在耶路撒冷。这些人因为没有居住的地方,所以教会的弟兄姐妹收容他们,凡物共用。

今天,若没有资产,我们无法再生产,其实卫斯理约翰说得很好,“尽你所能赚钱,尽你所能节省,尽你所能损献。”如果看保罗以后的神学,如哥林多后书8-9章,他就鼓励我们以基督耶稣的样式来奉献、帮助他人。

对于圣经提到的长老监督制(提前3章),为何卫理宗没有采用呢?

郭牧师认为,我们并不是没有采用,而是我们对长老监督的定义不同。英文圣经所用的elder(提前5:17)和deacon(提前3:8),相等于我们用的“长牧”和“副牧”。再者,使徒行传29章17,28节,把“长老”、“监督”和“牧养”这几个用词描写同一群的教会领袖。另外,对于会长委派牧者一事,我们也可以从保罗委派提摩太、提多、马可等人的例子中有所了解。因此,我们卫理宗的制度是符合圣经的。

总结
圣经所描述的教会,与今天的教会有许多的不同,但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郭牧师认为,教会是不断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些改变,但本质不变。因此,重要的是回到圣经的基础。另外,他提到,在改变中虽然会有不稳定的状况,但那不是长期的。若教会长期处在不稳定状况,是有问题的。另外,如果教会三四十年如一日,完全没有改变,没有成长,那也是有问题的。

(刊登于《南钟》2006年9-10月)

到底是三样还是四样?

有三样不知足的,连不说够的共有四样:就是阴间和石胎,浸水不足的地,并火。”(箴30:15b-16)

我所测不透的奇妙有三样,连我所不知道的共有四样:就是鹰在空中飞的道;蛇在磐石上爬的道;船在海中行的道;男与女交合的道。”(箴30:18-19)

使地震动的有三样,连地担不起的共有四样:就是仆人作王;愚顽人吃饱;丑恶的女子出嫁;婢女接续主母。”(箴30:21-23)

步行威武的有三样,连行走威武的共有四样:就是狮子乃百兽中最为猛烈,无所躲避的;猎狗、公山羊、和无人能敌的君王。”(箴30:29-31)

到底这几段经文中要说的是三样东西还是四样呢?若数一数,每一段提到的都有四样东西。

原来,这是一种写作手法。这是属于含有数字的对仗(用三与四两个数目字)写法,属于 X/X+1 的系列。作者在15-16节中要表达的是不知足的四样东西;18-19节要说的是四样奥妙的事;21-23节说的是大地担不起的四样事;29-31节则是四样威武的活物。这几组的经文要说的虽然都是四样东西,事实上,现实中可能还不止这四样东西。在箴言6章16节也是同样的情况:“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

在许多文化中,人们都有用数字来作诗、箴言或格言的,如:中国的杜甫在《南邻》中就用了“四五”、“两三”:“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还有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诗、箴言、格言中有数字,也许是出于好玩,也许是为了让人更容易
记忆下来。以色列的文学,也不例外。在圣经中,除箴言外,阿摩司书1-2章也有这种文学技巧:大马色三番四次地犯罪……、迦萨三番四次地犯罪……、以东三番四次地犯罪……等。另外,以赛亚书也有:“其间所剩下的不多,好像人打橄榄树,在尽上的枝梢上只剩两三个果子,在多果树的旁枝上只剩四五个果子。”(赛17:6)也有用百和千的数字的,如:“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诗50:10)

除了上述所提的经文,圣经中还有许多活用数字的写作技巧,下次读经时,不妨多留意。

参考书目:胡国桢等:《箴言》(台中:光启,1978);J. Coert Rulaarsdam:《箴言、传道书、雅歌》(台南:人光,2002)

(刊登于《南钟》2006年7-8月)

盐怎会失了味?

耶稣在马太福音5章13节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盐为什么会失了味呢?为什么要丢在外面让人践踏呢?

原来,以色列附近的盐,多是从死海岸边及盐山(Jebel Usdum)取的。盐山是一个15平方哩的高地,位于死海西南角。这里的盐属于岩盐或化石的种类;由于有杂质及化学变化,外层通常都失了味。失了味的盐指的就是这种岩盐。这表层无味的盐,多是不洁而坚硬的,它唯一可用的,只在天气潮湿时,用来洒在外院,免得地上过于湿滑。所以,失了味的盐因不能调味,也无法防腐,只好“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从这节的经文,我们可以延伸说,变了质的信徒是毫无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坚信我们的信仰,遵行神的话,活出满有基督生命的生活。

盐的其他用途
以色列一带的民族,常用盐来确立契约,因为真正的盐是不会失味的。上述所述的契约称之为“盐约”,表示契约不会废坏,因为盐带有永恒的意思。圣经同样有记载这样的盐约,如民数记18章19节:“……在耶和华面前作为永远的盐约。”

另外,以色列人通常除了用水来为新生婴孩洗身外,还要撒盐在他身上后才用襁褓包裹(结16:4)。撒盐在婴儿身上可能是为了令他振奋和防菌,也可能作为洁净之用途!(参丘思处:《以西结书》,香港:基文;唐佑之:《以西结书注译(卷上)》,香港:天道)

盐也成为施行神迹的工具。以利沙将一瓶盐投在耶利哥有恶味的泉水中,使水变成可以饮用的甘美之水(参王下2:20-22)。少少一点盐,相对于水源的流量来说,是完全算不得上什么的。可见,这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举动。“倒盐”,是要象征流水要被人所认为有医治或防腐作用的盐医好了。(参李保罗:《列王纪(卷三)》,香港:天道)

还有,亚比米勒依循古老习俗,在毁坏了示剑城之后撒上盐(士9:45),表示这城永久荒废,因为盐是会影响植物使土地贫瘠的(参申29:23)。这撒盐是一个象征性仪式,咒诅这已被毁灭的城市,将永远草本不生。(参E.Cundall & Leon Morris: 《士师记》,台北:校园)

其他参考资料:圣经新辞典(天道)、大众圣经百科全书(天道)。

(刊登于《南钟》2006年5-6月)

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脾气


这几天晚上的心情特别的不好,可能是太累了吧?结果儿子孩子气的要求和他的固执,常常使我大发脾气。想起他那可怜的样子,今天特别要提醒自己,今晚可别重蹈覆辙了。

还记得刚生下孩子的时候,宝贝地疼他、爱他。现在呢?为何将自己的脾气发在他身上?孩子是上帝给我们的产业,要好好地爱护!我再次跟自己说。

是餅还是面包?

和合本圣经约翰福音6章5节记载:“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为什么是买饼而不是其他的食品呢?NRSV版圣经在这里是采用bread(面包)这个词。那到底是饼还是面包呢?

在希腊文“饼”这字是αρτοV,这字可译成面食、饼、馒头或食物。由此可见,这是关乎犹太饮食文化及译文对象的饮食文化,因此译成和合本的饼或NRSV的面包都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为什么和合本要译成饼而不是面包呢?其实,不只是和合本译成饼,吕振中译本、思高译本、新译本都把这字译成饼。这些译本中,全本圣经都没有“面包”这词。为什么呢?

当我翻查辞源等早期字典时发现,原来,也无法查到“面包”这词汇。或许,那是因为“面包”并不是华人传统文化中的食物吧?那么饼呢?饼是华人传统文化中的食物吗?原来,饼在华人的文化中是面饽(馒头或其他面食)的通称,它也泛指烤熟、煎熟或蒸熟的扁而圆的面食,如月饼、烧饼等。因此,圣经在此处将 αρτοV 译成饼是非常恰当的。至于英文译成bread(面包),也是恰当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很少用到饼这词,如中秋节我们吃的月饼,他们译之为“月糕”。另外,bread是他们主要的食粮,而且在他们的用语中,bread也有粮食之意。这是更符合犹太文化中“饼”的用法。

当犹太人说“吃饼”时,就如我们说的“进膳”或“用餐”。饼(αρτοV)可以说是犹太人主要的食粮。因此,圣经中提到饼,有时也会翻译成饭,如“埃及人不可和希伯来人一同吃饭(原文作饼,KJV版圣经译成bread)。”(创43:32)还有主祷文中的“我们日用的饮食”,原文也是饼。

因此,是饼还是面包?那就要看译文的对象啦!
(刊登于《南钟》2006年3-4月)

屋顶也敢拆!

马可福音2章3-4节说:“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

那些人是如何把瘫子抬上屋顶,然后,又如何拆了屋顶呢?

原来,新约时代以色列人的房子,不像我们的房子是尖顶的。他们的屋子多为平顶,以木为梁,覆以木板或灌木枝条编织的棚盖。另外,多数的屋外建有阶梯可登屋顶,因此,把瘫子抬上屋顶虽不容易,但却不是不可能的事。

圣经中多次提到房顶,如耶稣提过要在房顶上宣扬信息(太10:27;路12:3);彼得曾在房顶上祷告(徒10:9);喇合将探子藏在房顶(士2:6-8);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上说话(撒上9:25);箴言作者说宁可住在房顶的角上,不在宽阔的房屋,与争吵的妇人同住(箴21:9)。在旧约,摩西律法规定房顶需设栏杆以作防护的功用(申22:8),因房屋的平顶可供睡眠,休憩之用。还有,房顶处还可搭棚呢!(尼8:16)另外,以色列的一些房屋的屋顶上面,建了阁楼,从屋外的楼梯到达。耶稣最后的逾越节晚餐,就是在这样的阁楼中举行(可14:12-15)。耶稣死而复活之后,门徒也住在类似的阁楼中(徒1:13)

(刊登于《南钟》2006年1-2月)

至死忠心

去年, 世界各地卫理宗信徒都在纪念查理士卫斯理诞辰300周年(1707-2007)。查理士卫斯理是卫理宗运动创始人之一。许多人或许只知道查理士是个伟大的诗人,却忽略了他也是卫理宗运动一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1929年),查理士在信仰上有所觉醒,律己追寻信仰、实践信仰,并说服两位同学一起成立一小组(圣社Holy Club),彼此鼓励。此小组在约翰卫斯理加入后渐渐有规模,后来参加者被冠以Methodist的称号(即一群在思想言行上有计划、规划和方法的人)。因查理士的异象(以纪律生活追求圣洁、敬虔和怜悯),他成了首位将“卫理宗运动”种子撒在牛津大学校园的人!

后来,在1738年5月21日(五旬节),查理士有了“心里火热”的经历。第二天,当他阅读诗篇30篇3节:“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上帝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并要依靠耶和华”,他开始了伟大的诗歌创作。

查理士可说是尽忠至死,因为甚至于1788年3月查理士去世前几天,他还亲手写了最后的一首诗歌,直到无法执笔时,他躺在病床上请妻子沙莉将他脑海中最后想到的一首诗章(遗言)代为写下!尽心为主献上至此,我等何等惭愧!

真哪哒香膏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可14:3)这哪哒香膏到底是什么呢?


中 文 圣 经 译 作 哪 哒 的 ,应该就是甘松。甘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穗状植物。甘松有红色浆果,根部茁壮,有清新的香味。在甘松的叶子张开之前,将它的根部以及嫩茎晒干,取得的油脂即可制成香膏。


甘松生长在喜马拉雅山高处,其制成品经波斯运销于罗马帝国及各地。


身为犹太人的母亲,只要力量做得到,大都会为出嫁的女儿预备这种真哪哒香膏。等到女儿出嫁前夕,便将一瓶香膏送给女儿,让她带到丈夫家中。第二天打破玉瓶,将香膏盛在另一器皿中,新婚夫妇共享香膏,用以梳头。所以这种真哪哒香膏是童贞的记号。其实贵不只是因为值三十两银子(当时一斤香膏的价格约等于一个工人整年的薪资),也是因为它代表童贞。


哪哒香膏又有真伪之分,所以这节经文说是“真哪哒”。


有资料说明,甘松精油还可以减轻肌肤出现的过敏反应与消除各种疹子呢!


圣经另外提到哪哒香膏的经文有雅歌1章12节、雅歌4章13-14节和约翰福音12章3节。

(刊登于《南钟》2008年9-10月)


在雨中踪迹彩虹


不久前,吴思源弟兄送我一本由他编李炳光牧师著作的《天明不再有泪》。自序中,李牧师提到“天明不再有泪”是借用乔治马提生(George Matheson)牧师在诗歌《爱歌》“O Love That Will Not Let Me Go”中的名句。他也略略提到这牧师的生平。隔天读《天赐粮源》时,文中又提到马提生。这引起了我对马提生的兴趣。于是,上网找找他的资料。

马提生,一位苏格兰神学家和传教士,生于1842年。当他20岁的时候,完全失明,但他仍坚持完成学业。在他最失意的时候,他的未婚妻弃他而去。在痛苦中,他重新振作,克服困境,努力事奉,成为一代名牧。1879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神学博士荣誉学位。1890年,他当选为皇家爱丁堡学会会员。1906年,他突然中风去世,葬在格拉斯哥 (Glasgow)的公墓。他终生未婚。

他最著名的一首圣诗就是刚才提到的《爱歌》(有译为《不忍弃我的爱》、《伟大的爱》等)。关于这首诗,他说,
这诗是于1882年6月6日下午在Innelan(Argyleshire, Scotland)的牧师屋中写的。当时我40岁。那天是我妹妹结婚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在家。我的家人都去了格拉斯哥。骤然间我心灵上有极度的孤独、沮丧、痛苦与挣扎。这诗是受苦的果实。这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快的一首诗。我深知道这诗是来自我里面的声音而不是我的。我相当肯定只用了5分钟的时间完成,并一样肯定没有经过我手修饰、润饰或改正。

原来,这些年来,都是这妹妹照顾着马提生。现在她结婚了,谁会来照顾瞎眼的马提生呢?不但如此,妹妹结婚也勾起他伤心的往事。许多年前,当他快完全失明的时候,当医生宣判没法医治的时候,他的未婚妻竟说,她不能和瞎眼的人共度一生!当他面对这严峻的精神苦难时,神亲自安慰医治他。他在诗歌中说:“我在雨中踪迹彩虹,知道应许不会落空”。

是的,神从未应许天空常蓝,然而圣经说:“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当我经历了半年的病痛折磨后,今天,我更能体会这首歌的意境了。愿以这首歌与正面对苦难的弟兄姐妹共勉之。

O Love That Will Not Let Me Go 爱歌
O Love that wilt not let me go,
I rest my weary soul in Thee;
I give Thee back the life I owe,
That in Thine ocean depths its flow
May richer, fuller be.

O light that followest all my way,
I yield my flickering torch to Thee;
My heart restores its borrowed ray,
That in Thy sunshine’s blaze its day
May brighter, fairer be.

O Joy that seekest me through pain,
I cannot close my heart to Thee;
I trace the rainbow through the rain,
And feel the promise is not vain,
That morn shall tearless be.

O Cross that liftest up my head,
I dare not ask to fly from Thee;
I lay in dust life’s glory dead,
And from the ground there blossoms red
Life that shall endless be.

仁爱,不忍弃我的爱
疲劳灵魂因你得安
虚逝残生,我今归献
翻作壮阔波澜
愿如潦水流入渊洋

真光,照我全程的光
将残的灯,移来就你
我心复得所失之光
在你阳光和煦之中
便觉明亮辉煌

欢乐,你来苦中找我
我心岂忍将你拒绝
我在雨中踪迹彩虹
知道应许不会落空
天明不再有泪

使我抬头的十字架
不皈依你我复何往
埋葬了让红花开遍
生世荣华终归尘土
生命永无止息

(刊登于《南钟》2008年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