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恩典。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传教士马礼逊(下)

在取得了合法居留中国的地位, 并且初步掌握中文后,马礼逊便努力欲实践他的传教使命。但是, 他发觉所能做到的传教工作是极其有限的。除去在华传教的非法性不谈,他面对著两个重要的困难。第一,他根本接触不到一般的平民大众。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雇 员,他只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到广州进行贸易,及在更有限的时间内进入广州城游览;能够往来的中国人都只能或是与他们交易的行商、或是少数受雇于洋商从事清 洁、苦力等工作的人。这些人成了他早期仅有的传教对象。第二,
向这些有限的人传福音,在安全的情况下寻觅福音的话题,也是极不容易的工作。故此, 马礼逊在华逗留了一段颇长的日子,从事圣经翻译和撰写福音单张等文字事工。这是此时期最安全和最可行的工作,也是马礼逊一生事业最大的成就。

马礼逊为了多 买一本书, 多学一些中文字, 节衣缩食, 甚至多付几倍的价钱亦在所不计。他孜孜不倦的研习中文, 终于给他带来了成果: “ 使徒行传” 、“路加福音” 先后译成中文, 还有“真道回答”、“英华文法入门”、“中文法程”、中国第一本“华英字典”等,他更热心于英国设立一东方语文学校,力主在牛津与剑桥大学内设立中文讲 座,又于马六甲设立了第一所英华书院,以培育中文人才。

为了印刷圣经、单张及书籍,马礼逊时刻面临清廷深严禁令的威胁;同时东印度公司因怕他这样做会违反禁令,影响中英贸易的进行,所以把他撤职了。但 最大的不幸,并不是闭关自守的清廷或东印度公司的百般阻拦,而是一群白蚁──原来他叫人刻成的书板,因怕被人发现而藏之于屋隅,被白蚁蛀了大半,这对马礼 逊来说无异是晴天霹雳。他心中所受的打击,真是无可言喻!

马礼逊拼尽了他生命的全部,终于在1834年息下了世上的劳苦,他的遗体埋葬在澳门。马礼逊虽然 死了,但是他的影响力却直透历史的层层帷幕。他自己曾说:“为完成这伟大的任务起见,我不怕长期工作,谢绝社交,持以耐心、毅力、镇静, 及不偏激的判断.....惟希望以正确的思想、恭敬的态度、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而期得免误传上帝之圣言。”

马礼逊的贡献
马礼逊的时代,中国能够听到福音的人不多,也没有教堂,更不敢有公然聚会。因此经过漫长的7年后,于1814 年才有第一位华人信徒蔡科(高) 受洗, 成为新教的初熟之果。马礼逊短促的一生,也只按立了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虽然如此,但马礼逊对华人教会的贡献非常大。他在封闭得如铜墙铁壁般的大清帝国, 孤军奋战20余载, 编撰华英字典、翻译圣经、创办英华学院,并笔耕中英文著述近40种。这是划时代的贡献,从此管道,神大能的话语直接透过中文《圣经》,让中国人认识了创造 宇宙的真神。此外,他编辑的华英字典和多种期刊、杂志,都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荟萃与交流。当马礼逊完成了翻译中文圣经及华英字典等工作后,他说 “……必须承认十年来我们是有进展,但确实很小……在我们经过的路程中,确实是有许多的障碍,但也当记得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希望,应当满心感谢上帝。”

结语
马礼逊当年孤身进入文化迥异、完全陌生的中国,面对极其艰难凶险的处境,同时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马礼逊没有逃避,而是专心倚靠神。 他的确是一位把基督福音带来中国的先锋,他的英雄故事不是写在沙尘滚滚的战场上,而是写在一块充满敌意、猜忌、与孤寂痛苦的土地上,以他生命的血泪播种, 以至于开花结实累累。

马礼逊临终前,劝慰围床哭泣的华人信徒说:“百年后当结实万倍。”果然。

(刊登于《南钟》2007年7-8月)

No comments: